Recommend
Thursday, November 1, 2012
不抄筆記是天才
上星期六, 27/10/2012, 我給馬家輝發了則電郵。 標題寫著『關於抄筆記』。
馬老師:
昨天GE2119課後, 老師和我們討論課堂報告之餘, 希望我們上課時能做筆記。 我回應說課上抄筆記分心太大, 老師大表驚訝。 其實不瞞老師, 老師驚訝, 我也驚訝。
張五常教授1984年1月3日寫《讀書的方法》(收錄於《賣桔者言》一書)談到香港學生的壞習慣, 第一個就和抄筆記有關。
他寫道: “第一個壞習慣,就是上課時"狂"抄筆記。筆記是次要、甚至是可有可無的。這是因為抄筆記有一個無法補救的缺點--聽講時抄筆記分心太大!將不明白的東西抄下來,而忽略了要專心理解講者的要點,是得不償失。我肯定這是一般香港學生的壞習慣。”
“笔记有两个用途。(1)将明白了的内容,笔记要点。但若觉得只记要点都引起分心,就应放弃笔记。明白了讲者的内容是决不会在几天之内忘记的。很多讲者的数据在书本上可以找到,而在书本上没有的可在课后补记。老师与书本的主要分别,就是前者是活的,后者是死的。上课主要是学习老师的思想推理方法。(2)在课上听不懂的,若见同学太多而不便发问,就可用笔记写下不明之处,于课后问老师或同学。换言之,用笔记记下不明白的要比记下已明白的重要。”
以上一段, 我完全同意。
如果可以, 我也想邊上課邊筆記要點, 可惜力有未逮, 分心必然。 邊聽邊記而不會分心, 在我看起來, 或說在張五常教授看起來, 算得上是某種特異功能了。 莫非老師坐擁特異功能而不自知(一笑)?
但我也同意老師說的, 抄筆記會給講者“聽者在認真聽”的印象。 所以即使筆記真的用不著, 還是會聽老師的, 至少裝模作樣作抄筆記狀。 讓講話的人開心一下, 也是好的。 老師, 你說是吧?
無論如何, 謝謝老師的寶貴意見和寶貴時間。
學生
李偉奕
附上張五常《讀書的方法》一文鏈結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47841af7010002r6.html
四天後, 31/10/2012, 他回函寫道:
李同學,
像張五常這類文章, 坦白講, 他寫寫而已, 我認為不必認真.
如我那天說, 天才型的人, 不多; 低才型的, 也不多. 絕大部分同學只是平常人,
平常人便可用平常人的工夫做事.
抄筆記, 我覺得, 亦如是.
張五常是天才, 他談的, 恐怕只是天才的經驗.
而且, 這類討論, 也真的不會有答案, 因為, 如何抄, 怎樣抄, 抄多少,
到底什麼叫做不斷抄...都沒有 fine definition. 各說各話, 純屬好玩.
但, 你能引用張教授舊文抒見, 確是難見的認真的好學生也. impressive.
Kafai
我看完之後的第一反應: 老師, 你怎麼知道我不是天才(一笑)?
原來不抄筆記是天才(一笑)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心想:他認為天才型才不洩(忘了正字)跟他對話,天才者,頗惰也。
ReplyDelete或者天才者也多自傲,多辨駁。
個人對於上課讀書抄筆記實在覺得多餘,但凡真正認知者、好學者皆(多)傾向自學,教授學者只是媒介,現行教育是種被動模式,當然也沒法推反。拉遠了。
抄筆記、專心,技術性地說,時間掌握得好,根本沒問題,皆因在解釋時,多會插入例子、闡述、比喻,這些只是輔助重心,THEN筆記時間。心想:幾可一整課都是重點‥‥‥
MA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