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鵰俠侶》 第二十一回襄陽鏖兵, 寫武氏兄弟武敦儒武修文為郭芙所激, 不自量力, 到襄陽城外的蒙古軍營中行刺, 失手被擒。
當時蒙古兵所向披靡, 而襄陽得以力抗蒙古鐵騎, 全仗郭靖一人。 郭靖一除,襄陽城破可期。 故金輪法王以二武為質, 說是要郭靖前去蒙古軍營中“談談”,
實是要郭靖以一換二, 以自己換回武氏兄弟。
我驚訝的是, 金庸竟讓郭靖去了, 而且還經過智謀心計天下無雙的黃蓉首肯; 我接受不到。
郭靖該不該赴法王之約, 其實只要考量他這一去能否全身而退。 而按金庸筆下當時當世郭靖的武功而言,
無恙歸來的希望不大。
第三十九回大戰襄陽, 郭靖之女郭襄被綁高臺, 有蒙古四個萬人隊嚴守。
郭靖就這樣評估: “四個萬人隊將這高臺守得如此嚴密,
血肉之軀如何沖得過去﹖ 何況即使沖近了,
火發臺焚, 又怎能救得出女兒下來﹖”
“血肉之軀如何沖得過去﹖”此句, 意味著向千軍萬馬沖去,
即使是當時當世一等一的武林高手, 也未必能全身而退; 意味著即使成功救人, 也要冒很大的風險。
而郭靖要救武氏兄弟和救郭襄, 任務和風險大同小異,
所不同者, 救其女是要向千軍萬馬“沖過去”, 而救武氏兄弟, 則是要郭靖這血肉之軀從千軍萬馬中“沖出來”。
“沖過去”難,“沖出來”難道會容易嗎? 即使成功“沖出來”, 風險自然也極大。 雖說第二十一回郭靖有楊過同去, 但當時楊過的武功並不怎麼樣,
只多他一個, 千軍萬馬裡又濟得了什麽事?
這和第二十一回金庸借楊過的分析“郭伯伯(郭靖)到得蒙古軍營, 法王、瀟湘子等人合力縱能敗他,但要殺他擒他,卻也未必能夠”以及郭靖、
黃蓉等人的評估, 是有矛盾的。
郭靖自己清楚, 自己身系襄陽合城安危(見第三十九回大戰襄陽), 他這一去, 武氏兄弟固可得救,
但他若一去不回, 襄陽城破, 城內的百姓就要受蒙古鐵騎的踐踏和蹂躪。
而金庸筆下, 郭靖深明大義, 顧全大局, 把國家社稷看得比自身性命還重。
這樣的一個人, 怎麼可能甘冒斷送襄陽滿城百姓之險, 赴那法王之約?
第三十九回郭靖當下拒絕了法王以一換一的條件, “見死不救”, 寧可女兒死了, 也不肯以自己有為之身來換回女兒;
支持著這一看法。
可能維護金庸的朋友會說, 因為第二十一回被捉的是武氏兄弟, 郭靖“義“字當頭, 只有捨命相救;
若郭襄早生幾年, 被捉的換作是她, 郭靖自是和第三十九回一樣, 不救的了。
武氏兄弟是至交之子, 郭襄是親生骨肉, 雖說親疏有別, 但若同時落難, 料來以郭靖的脾性,
沒錯, 自是先救至交之子, 而後才是親生骨肉。
但合城安危和至交之子, 孰輕孰重, 哪個為先哪個在後, 對深明大義的郭靖而言, 還不清楚嗎?
可見金庸讓郭靖和楊過雙刀赴會, 深入蒙古敵營, 故事情節雖扣人心弦, 卻是大漏。
《神鵰》故事很好, 小時候我看了又看。 十年後病中重看, 不意間看出了故事裡我認為的不通處,
耿耿於懷, 乃提筆道破。
不知喜愛金庸喜愛《神鵰》的讀者是否同作此感, 還是我一人獨醉, 說錯了?
寫於15.4.2013病中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