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commend

Sunday, March 31, 2013

假使臥龍長臥


臥龍, 就是諸葛孔明。 看過《三國演義》的, 都知道。

遙想當年, 劉備厚著老臉三顧茅廬, 好不容易, 才請得諸葛孔明出山。 傳為美談。

諸葛亮不負劉備所望, 幾乎憑一己之力, 壯大劉備軍團, 進而和魏吳鼎足而立、 三分天下。 而他自己, 為國為民竭盡心力, 最後累死。 鞠躬盡瘁, 死而後已; 也是佳話。

但美談佳話的背後, 代價不小。 諸葛亮把自己累死, 這也算了; 他的兒孫更先後戰死。 而祖孫三代捨命保全的劉家基業, 在他們死後, 即土崩瓦解, 輕易易手。

我時常想, 要是諸葛孔明當年繼續睡他的覺, 劉備來看他三次也好, 四五六七八次也罷, 橫了心, 不理他就是不理, 會不會更好?

他自己, 繼續躬耕於南陽, 繼續抱膝長嘯, 繼續吟他的《梁父吟》, 自得其樂, 逍遙快活; 老來, 兒孫俱在, 三代同堂, 更享那天倫之樂。

而少了他的劉備, 如魚缺水, 難成氣候。 周瑜雖不凡, 但畢竟獨木難支, 少了劉備這一重要聯盟, 曹操以多欺少, 當可輕易滅掉孫權。

中國早早統一, 戰火平息, 平民老百姓免於戰事, 得以多享幾十年的太平和盛世。

諸葛亮為什麽要讓劉備白跑兩趟(第三趟才成功)?  多有爭議, 《三國演義》後, 大家都說諸葛亮擺臭架子, 是要試探劉備的誠心。

這當然是一個重要原因。 但我想, 諸葛亮聰明一世, 應當還有更重要的盤算和考量。

劉備兩次走後, 我想像, 諸葛亮站在窗前, 仰望長空, 呆立良久。

是繼續躬耕於南陽, 不求聞達, 繼續耕他的田養他的雞, 自得其樂, 逍遙快活? 還是捨命陪君子, 陪上身家性命, 即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, 也換來一展身手、 抱負的機會?

賭注太大,  不容易拿定主意。

當然最後, 諸葛亮畢竟抵不住劉備的誠意, 出山了。

他得到了賢相的美名和虛名, 卻也白白送了祖孫三代人的性命, 更把中國統一的步伐拖慢了幾十年。

勞師動眾, 戰火連綿, 民不聊生, 到頭來卻仍是徒勞。 是他始料未及的吧。

如果時光可以倒流, 人死可以復生, 讓諸葛亮再選, 我想, 他會選擇長臥不起吧。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