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一門學問是科學, 並不表示我們知道答案。
以人是自私、 理性的為假設是有其局限(limitations)的,
因為時至今日, 經濟學發展了兩百多年, 很多人的行為和社會現象, 用上這假設, 我們還是沒法解釋。
這是經濟學的大難題, 卻也是趣味所在; 誠如張五常所言, 什麽都有好答案的科學, 是會壽終正寢的。
我們姑且用上“人是自私、 理性的假設”, 是因為從這假設出發可以發展出相當可觀的理論,
可以解釋相當可觀的行為和現象; 而目前為止, 還沒有人能用上更好的假設發展出更好的理論。
也即是說, 任何人若要自立門戶, 用上別的假設(比如假設人是無私、 感性的), 發展另一套理論,
和經濟學分庭抗禮, 亦無不可。 但兩百年下來, 經濟學發展至今, 垃圾雖多, 結晶卻也不少; 另立門戶是要放棄這些智慧結晶了, 是否值得, 難說。
但若有天才, 用上不同的假設, 能發展出比經濟學更好的理論, 可以解釋更多的行為和現象,
經濟學的末日就到了; 經濟學者就要提早告老還鄉、 歸園田居去也。
所幸, 天才還沒出現。
別說對很多行為和現象, 經濟學發展至今還找不到圓滿的答案, 就算它能解釋推斷所有行為和現象,
經濟學也不能證明人是自私、 理性的。
為什麽? 因為若說有A一定會有B, 則無B必無A, 但有B不一定有A。
亂嗎? 不怕, 舉個例吧。
若說, “天要下雨, 天上一定有雲”, 這只是說有雨則有雲, 含義著無雲必無雨; 但可沒說烏云密布,
一定會下雨。
淺嗎? 未必吧, 中計的專家學者不少。
在經濟學散文界有“巨俠”之稱的熊秉元, 在其《我是體育老師》一書中寫道:“經過多年的考驗, 我慢慢歸納出經濟學的四點重要結論: 第一、 人是理性、 自利的……”, 可惜, 錯了。
從“人是自私、 理性的”這頗可爭議的假設出發, 在指定的條件下, 原則上經濟學是可以精確推斷人的行為和社會現象——
也即是, 因為人是自私、 理性的, 所以在某某情況下, 他一定這樣, 在某某情況下, 他一定那樣。
但他會這樣那樣, 並不足以證明他是自私、 理性的; 如同蘋果熟了必往下掉, 但落一地的,
可能是雞毛、 是鳥糞, 不一定是熟了的蘋果。
是科學方法(Methodology of Science)的範疇了。
可見, 人是自私、 理性的, 這只是假設, 離結論之期尚早; 大概要等到最後審判時, 謎底才會揭曉吧。
未完,
待續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