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commend

Thursday, April 4, 2013

人, 自私嗎?(之二)


任何分析都得有個起點。 起點太複雜, 分析不易, 所以需要簡化。 要簡化, 就要假設這假設那; 假設也就免不了。 而簡化了的起點, 多半和我們認知的世界有出入, 不符事實。

舉個例。 二人或以上, 即為社會。 要分析多人的社會, 以多人為起點, 分析起來很複雜, 容易顧此失彼。 於是我們可考慮假設世界只有一人, 先從個人出發, 發展出一套解釋個人行為和現象的理論, 繼而更進一步, 加進第二人第三人, 一步步調整、 擴充和豐富理論, 從而解釋社會集體的行為和現象。

這也含義著, 分析的起點, 也即是基礎假設(postulate), 是不容爭議的。 若分析一開始, 你就不同意, 說世界從來不只一人—— 上帝造人, 一造就是一對, 亞當夏娃, 從來不孤單。 那你我可能就要在這起點上爭啊爭、 吵啊吵, 沒完沒了; 分析也就無從說起了。

簡化了的起點, 多半和我們認知的世界有出入, 不符事實。 但似是而非、 荒誕離奇的起點, 卻大有可為, 支持著上文的結論。 

那為什麽經濟學者要自作孽, 用上這麼世俗、 醜陋的假設, 來遭人厭? 為何不換個包裝, 美化一下, 假設人是無私的、 感性的, 豈不更好?

有道是爸爸長什麽樣, 孩子就長什麽樣; 孩子生得醜, 只能怪爸爸。

經濟學之父Adam Smith在經濟學的開山之作其《原富》一書中寫道(不逐字翻譯, 只翻意): 在市場上, 每個追逐私利(self- interest)的個人, 彷彿被“無形之手”牽引, 專業分工合作生產, 有意中改進、 改善了自己, 無意中也改進、 改善了社會。 而無意改進、 改善了的社會, 其進步程度, 甚至比有意改進、 改善的, 還要大。

這也是經濟學界長生不死, 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名言。

或許是紀念Smith的偉大貢獻, 或許是慎終追遠, 或許前輩先生真認為人自私、理性, 或許這或許那, 不管怎樣, 怎樣都好, Smith以後的經濟學者, 都以人是自私、 理性的出發, 分析經濟。 歷代沿用, 至今也就成了傳統、 習慣。

但說了這麼多, 重要的可不是人是否自私理性, 也不是這自私理性假設的來歷; 重要的是這假設要堅守, 要墨守成規。

下文再談。


1 comment:

  1. Teah Heng Shue: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,而社會即一人以上的世界(當然彼此要知道對方的存在),那麼假設世界只有一人討論的問題是脫離了社會科學的範疇了,isn't it?

    我:這要看你怎麼看了,沒有一,哪來二?沒有第一個人,哪來第二個?沒有一人世界,哪來“一人以上”的世界?

    個人是社會的基礎。

    Teah Heng Shue:說得沒錯,選擇必然是個人行為。經濟學研究的正是這一個個個人選擇的行為。社會的定義為兩人或以上組成的世界。假設世界只有一人,討論的不是社會問題,是個人問題。但亦屬經濟問題。討論社會問題,必須至少加上一個人,這就是“局限”了。

    我:正是。

    Teah Heng Shue: “舉個例。 二人或以上, 即為社會。 要分析多人的社會, 以多人為起點, 分析起來很複雜, 容易顧此失彼。 於是我們可考慮假設世界只有一人, 先從個人出發, 發展出一套解釋個人行為和現象的理論, 繼而更進一步, 加進第二人第三人, 一步步調整、 擴充和豐富理論, 從而解釋社會集體的行為和現象。”

    這段話讀起來覺得你要分析“一人社會”,宜做修改。

    我:不怕,看過你我的討論後,就不會誤解了,哈。

    ReplyDelete